致敬在宿迁战斗过的开国将帅 —— 彭雪枫将军(下)

2021-03-18 15:17

亲民爱民,把革命的军队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


彭雪枫对人民无限热爱。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他来自于人民,作为一个共产党员,他毕生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他的誓言就是“坚定的依靠人民,为人民谋幸福”。他一贯视人民为父母,百姓如手足,在十分艰苦的战争条件下,时刻不忘人民的利益。



1944年8月15日,彭雪枫奉命率第四师主力5个团向津浦路西挺进。此时距四师主力撤离路西,进入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已有3年多了。西进途经泗洪县濉河边上的坝头时,他还专门来到骑兵团第五大队视察。时逢该大队正奉命用船只在濉河上搭建浮桥,了解到有位干部在向渔民借船时,因渔民有点不情愿,就对渔民发了火,彭雪枫立即将大队长找来,批评他说:“你是经过长征的老兵,你底下的干部向老百姓发脾气,如果我们没有人民支援,我们怎么能打到路西去呢?又怎么能在路西站住脚呢?有些老乡不愿意借船,那是因为怕把他的船搞坏,船是他全家的命根子,我们要替船老大想一想,向他们讲清道理,说明损坏了船,一定赔偿。不能不讲清道理就强迫命令。”这时有许多渔民围过来,他们听了彭雪枫这番话,纷纷说:那么大的干部西征作战,还关心我们的船,他的话真说到我们心里去了。于是,深受感动的渔民争着把船撑过来,借给第四师使用,浮桥很快就搭成了。



1939年2月,当时正值春荒,为了减轻百姓负担,彭雪枫和战士们一样,节衣缩食,一天只领3分钱菜金,吃的全是高粱面、红薯之类的食物。尽管如此,日子仍然艰难,最后司令部只剩下5元钱的家底。眼看部队就要断炊,万般无奈的军需处长,只好向彭雪枫汇报,并建议官兵外出挖野菜充饥。最后彭雪枫忍痛卖了他心爱的战马筹集军饷。


长眠在宿迁大地


1944年4月,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,发动了中原战役,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。为解救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中原人民,是年8月,彭雪枫奉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之命,率四师主力部队于泗洪县誓师出征。


从8月15日到9月11日,彭雪枫率领部队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横扫路西地区,夺取了萧县、永城和宿县等城镇,解放了200多万人口。9月11日,彭雪枫亲率3个团攻打八里庄。就在我军取得节节胜利之时,在前沿指挥的彭雪枫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,壮烈牺牲。


对彭雪枫的牺牲,党中央极为重视。中共中央办公厅和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在《解放日报》上联合发出启事: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同志,1944年9月间阵亡淮北前线。雪枫同志早年献身革命,艰险备尝。抗战后组织人民武装,于豫皖苏一带驱逐强敌,解放人民,创建淮北抗日民主解放区,功在国家。噩耗传来,同声哀悼!



之后,毛泽东、朱德、刘少奇、彭德怀等率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,在延安中央大礼堂沉痛追悼彭雪枫师长。中央大礼堂门口挂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挽联:“为民族,为群众,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,功垂祖国;打日寇、打汉奸,千万同胞自由平等,泽被长淮。”毛泽东、朱德、刘少奇、彭德怀和陈毅等也都致了悼词。


2月2日,7000多淮北军民从停在濉河上的大木船上,将彭师长灵柩恭迎到原驻地大王庄,并于2月4日到6日举行了公祭。2月7日,在洪泽湖畔的泗洪县半城镇大王庄,淮北各界16000余人参加了彭雪枫师长的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。


1945年5月,淮北区党委和行署决定,在彭雪枫墓地修建“淮北烈士陵园”,并建造“淮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馆”。1946年6月,内战爆发。11月下旬,新四军四师部队和淮北地区党政机关先后撤离。国民党部队和地主还乡团进入淮北后,不仅破坏了烈士陵园,还把彭师长的遗骨抛撒在水塘里和荒野。



1949年1月,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时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,目睹彭雪枫墓和烈士陵园遭受敌人疯狂破坏后的惨景时,无比愤怒,泪流满面。张震当即指示重新修建彭雪枫墓和淮北烈士陵园。


随后,人们把彭师长的遗骨从洪泽湖畔石岗上起出来,用棺木重新入殓后,安葬在一块新墓地上。新墓地的墓址,从原来的纪念塔南,移到纪念塔北。重建后的彭雪枫墓和淮北烈士陵园,庄严肃穆,烈士纪念塔巍峨高耸,纪念室宽敞整洁。如今,彭雪枫墓和淮北烈士陵园,已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